当前位置:首页 > 国内医疗器械内卷现状:技术流泪,市场愁眉 >

国内医疗器械内卷现状:技术流泪,市场愁眉

来源 贵人多忘网
2024-07-07 18:35:06

波科的PFA在国内有了首例临床。

前日,惠泰和玄宇的PFA也都完成临床入组,加上之前的3-4家,国内PFA的第一波已有7-8家。

资本的钢镚听到了期待的回声。身后其它近20家PFA也都在憧憬和紧张中跟进。

PFA是当下国产器械技术和资本焦灼的一个缩影:有期待,但又难知终景。

电生理

毋庸置疑,近10年应该鲜有人能打破强生在电生理上的绝对地位。有说是Carto所展现的强大电生理生态,有说是RF依旧的不可替代,也有说是它在临床端全球绝无仅有的积累和服务,更何况它也也有PFA。

单讲RF,尤其是Smartouch的优秀,要翻越它不易。

如同油车vs电车的思路,RF追不上,就用Cryo/PFA弯道超车。弯道超车,成了我们对待科学技术的唯一指望。

Cryo可以避开强生的链条,球囊贴靠的PVI也表现优异,大夫学的也快,当年国内也是十几家的跟随,但与美敦力的产品有距离。

单论产品技术难度,Cryo秒杀PFA。

但PFA的出现,影响了很多Cryo企业的决心,要么转向PFA,走双路;要么干脆直接退出Cryo。原因很简单,都说PFA是来革一切命的。

似乎PFA一来,房颤从此就要终结(阵发性房颤,持续性房颤,复发率了解一下)。

国产的PFA有三波:老一批EP企业,电场肿瘤,资本投化。介入领域中最难的电生理,就是借着这波潮流而起的。只是大家疑惑,技术壁垒这么高的PFA,怎么到了中国,就成了白菜。

尽管都已明了要做三维,要培养大夫,但电生理领域,许多还没被开发且病患需要的,因为PFA的到来,都被遮挡了。

PFA简单,但电生理难。

这条赛道依旧有机会,但绝不会是现在单纯的做个三维,做个PFA。

冠脉

起于支架也毁于支架。

秉持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态度,药球赚了一波,可降解支架赚了一波。紧接着特殊球囊如切割,刻痕,激凸,巧克力,然后是OCT,IVUS,FFR,直到最后的介入手术。

这么多产品的尽力,都是为了把支架失去的,通过它们赚回来。

大家都觉得冠脉不应死,还需要新技术进入,毕竟是现成最大的病患区域,心内科最为熟悉的地方。但资本似乎抛弃了这条赛道,就连工程师都不愿干冠脉产品了。

集采改变了一个生态,也导致了冠脉难出创新企业的现状。或许就只能看介入手术机器人了,但这个产品的逻辑和价值,对于病患到底意味多少。

时间说了算。

结构

主瓣打消了很多人对于结构产品的积极。前三家,没想到面对如此大的挑战和难度,用港股的一泻千里寒了太多的人的心;没做大蛋糕,先各自为敌。

而二尖瓣又一直没有明确的技术路线落地,依旧路漫漫。倒是修复的夹子(clip),与PFA的剧情如出一辙。说二尖瓣难,但夹子到了中国也白菜了。

三尖瓣,看看老外的布局的文献,就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参照了。

结构是一个长路。大夫群体,病患支付能力,技术的扁平化,都需要一个长久的时间。也是许久没什么新技术或者途径来激活这个未来的单体大市场了。

还好,这条路上,目前看没有弯道超车。

神经

看不清的就神经了。坊间统计国内70+的企业,产品线也几乎清一色的相同。

上有金属系列的密网,取栓支架,弹簧圈,导丝;下到导管系列的抽吸,中间,微导管,球囊导引,球囊导管。

听下来都可以拳打Stryker,脚踢Microvention,但几乎20+,30+甚至后面50+的拿证数量,让即使懂得产品技术难的人都无法做出市场端的预测。

神经介入是被彻底推平技术瓶颈的,是可以瞬间获取到全套产品技术路线的,这也是为什么当年神经企业能如此爆棚的底层原因。

技术没封死的,最后市场来亲自裁判。

神经企业要么如归创一般早早想定了和外周(其它)的合并;要么像微创神通,干脆扩大的脑科学,有源无源一起整;亦或如普微森+普利瑞的结合,最终打包奔一个念想。

要么,就真正做一款爆品,如当年的Sofia,如当年的88长鞘。

很有可能,神经介入后面会面临一波大的合并,外延。

外周

外周的散而大,给了它一些喘息的机会,但即使如此:

大动脉:也是内外交夹,只有心脉整体优异。下肢球囊:先瑞达还是领先,跟了波科后,应该会更强。后续虽有10+跟随,但技术已不是分割。下肢抽栓,这几家企业也都一一跟随。动静脉瘘:鼎科四两拨千斤,杀出了一条赛道。静脉:目前不多,市场在慢慢打开。癌介入:恒瑞一枝独秀,但后起者也已经排起了队肺介入:无论是血栓还是COPD,这个大领域,也由于其它介入的内卷,跑进来一些企业。只是目前还没显出一二。
最新文章